Skip to content
约书亚的传导
  • 我们是谁
    • 对帕梅拉.克里柏的一次采访
    • 约书亚是谁?
  • 通灵
    • 光之工作者系列
      • 新地球I
      • 新地球II
      • 光之工作者I
      • 光之工作者II
      • 光之工作者III
      • 从自我到心灵I
      • 从自我到心灵II
      • 从自我到心灵III
      • 从自我到心灵 IV
      • 时间、多重次元和你的光我
    • 疗愈系列
      • 你们自身意识的力量
      • 宇宙原生之痛
      • 成为一个治疗者路上的几个陷阱
      • 放开你们的原生家庭
      • 男性和女性能量
      • 对情绪的处理
      • 性与灵性
      • 工作,金钱和创造力
      • 疾病与健康
    • 成为新时代的光之工作者
    • 思乡
    • 灵性人生 给新时代的讯息
    • 与约书亚在一起的清晨
    • 地球
    • 通过大门
    • 与指导灵沟通
    • 是抹大拉的玛利亚
  • 网站地图
  • Search Icon

约书亚的传导

Pamela Kribbe & Gerrit Gielen

生活中的两个极端

生活中的两个极端

亲爱的朋友们,我是约书亚,我问候你们。

  发自内心地,我来到你们身边,也希望你们能够认出我,因为,于内在深处,我们是一体的,并没有分离,有一股潜流将我们连接在一起,将一切万物连接在一起。这连接一切的伟大能量流就是“爱”。爱极具创造力和连接性,使我们变得更加富足与丰盛。你们所有人都渴望能够在人生中体验这一爱之能量流,享受它,感受它,并藉之进行创造,参与人生。

  生活中,一方面,你们是单独的个体,孑然一身,带着自身的独特性与独特品质投入生活。而与此同时,你又渴望成为某一更大整体,某一连接万物的能量流的一部分。以此安全感、此温床为基础,你能够探索自己,看一看自己真正是谁,是什么使自己如此独特,以及自己想要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。就是说,你不断地在两个面向之间来回往返,一方面是感觉自己与某一更大整体连接在一起;另一方面,你又想从中脱离出来,以体验自己的独特性与个体性。

  顺利的话,这种来回往返并不会带来痛苦。有时,你沉浸在合一与安全感之中;有时,你又很想从中走出来,去探索自己的独特性,只剑走天涯,去感受与体验自己真正是谁。独立自主与作为某一更大整体的一部分,二者相辅相成,互相滋育。尽管如此,你们中的许多人深深思念合一、安全感与连结,并不懈地寻找能够充实自己、带给自己归家感、使自己忆起那合一整体——你的源头——的沟通与连结。你们在工作中、与他人的关系中、友谊以及爱情中寻找这种连结。

  你心中乡愁萦绕,乡愁亦导致了一种“饥渴”。有时你会在关系中失去自己,因为此渴望是如此的强烈,你甚至愿意为此牺牲自己。你再也看不到自己的个体性,想要越过“保持独立自我”的界限,进入自己于记忆深处依稀记得的,那珍惜自己,了知自己,将自己带回合一的更大整体。这一倾向是可以理解的,不过与此同时,它也具有毁灭性的一面。

  这是因为,保持自身的个体性、独特性与界限,发现全然做自己是何等的美丽,坚守明确的界限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创造,这本是你之灵魂的意愿。有些人天生便能相对轻松地做到这一点,不过却对“臣服于某一超越自身界限的更大整体”心怀恐惧。这使其感到惊慌,因为此时需要放下恐惧,随顺超出自己理解范畴的某一更大能量流而行。这些人感到难以超越自己,难以放下掌控,并因此陷入自我局限、自我束缚的境地。这种情况下,对“个体性”的体验也变得不再美好。体验自身的个体性,这原本意味着创新性、创造性与冒险性,走极端的话,却反而会变成枷锁。不想放下自我限制的话,你就无法深入地去感受,无法随顺生命之流而行。

  就是说,存在着两个极端:一方面是为了能与某一更大整体、某个人或者某一外在因素或力量融合而过度牺牲自己;另一方面则是过于“闭关自守”,只因不敢放下,随顺某一不受“自我”控制的更大更深之能量流而行。

  你呢?处于二者之间的什么位置?

  请于内在感受一下自己对连结、对合一的渴望。这也是对生命,对充实感,对深化自己,对人生意义的渴望。感受一下,这一渴望并没有什么不好,有此渴望也是极其自然的。思乡之情以及对自我超越的渴望,二者皆为自然之事,是好事。感受一下自己心中的这种渴望。想要建立连结,在分离中寻求合一,这是心之自然本性。请与心部的能量中心建立连结。尽管你之灵魂在多次轮回中已经走过了漫长的旅途,但你的心依然不差分毫地知道处在合一频率下是何样的感受。在此存在状态下,你可以轻而易举地感受他人,感受生命;在此存在状态下,你尚不了解何为孤独,何为分离。请感受一下这家之能量。你对此心怀渴望是很自然的事。而与此同时,安居于自己的肉身中,体验自身的特质,自己的根基与独特性,也是极其重要的。

  现在,请让意识下沉,与腹部的能量中心建立连结。在肚脐后面找一个你感觉舒适自在的地方,让意识居于那里。感受一下此处的宁静。腹部其实是一个极为纯净的能量中心,它守护着你的“我”。这个“我”并不是你的“自我”,而是你的个体灵魂意识,及其所成就的一切。感受一下,能够安居于此能量中心是如此地美好。现在,以之为出发点,向外扩展自己的意识。感受一下,你的灵魂意识正在缓缓地进入你的胃部与腹部。这就是你,独一无二的你。让此能量继续流向你的双腿,大腿、小腿与双脚。感受一下,地球欢迎你那独特的能量,欢迎独一无二的你。在这里你是受欢迎的,在这里你可以全然地做自己。心之能量能够助你建立连结,向他人伸出温暖的手。只是有时你们没有掌握好这个“度”,对此过于积极,过于轻易,并因此将他人的能量纳入自己之内,尽管这些能量并不属于你,也不适合你。与他人建立连结是好事,沟通与连结会带来本属于人生的爱与充实;而与此同时,也要设定并守卫自己的界限,从而不再无谓地融合,吸收本不属于你的能量。

  现在,请安居于腹部,并以此为根基,清理自己的生物能量场。我的意思是,放下并送走所有你从他人那里吸纳的、并不属于你的能量。有时,你的心中会升起对“连结”以及“自我超越”的需求。有时,因为你渴望连结,你心中仿佛有一块磁铁,将他人的痛苦与恐惧吸引过来,然而,这些痛苦与恐惧本属于他人的人生之路,它们并不属于你。现在,请看一看你的生物能量场,看看是否有本不属于那里、与你距离过近的人或物。静静地运用直觉,确定一下自己生物能量场的界限。你可以试着去感受一下,你身体周围需要多大的空间才会感到自在。再看看这一范围之内是否有什么人,或者本不属于你的能量。可能你会看到不止一个人,甚至有可能是与你关系亲密的人。你深爱着他们,尽管如此,他们待在你之生物能量场之外,这依然是必要的,而且也是至关重要的。这是因为,只有这样,你才能与他们真正建立起“负责任的连结”。“负责任的连结”建基于平等,而非以“替对方承受负担”为基础。请明确地设立界限,请侵入的人走出去。你拥有这样做的力量,也能够自己做主,因为这是你的能量场,你的能量之家。让不属于那里的能量离开,并用自身的能量,来自腹部的能量,来填补可能会因此而出现的空白。

  对自己说:我可以在爱他人的同时呵护好自己。我可以与他人建立连结,且能在保持连结的同时完全做自己,忠于自己。

  正是因为能够全然地安住于内在,尊重自己的界限,你才能与那更大的整体建立最深的连结。这仿佛颇具悖论性,不过,请从内在深处感受一下。全然地居于自己的力量中心,感受并遵循自己的直觉,就能与自己的灵魂,与将你和永恒连在一起的光之火花,与我们建立起深度的内在沟通。如此这般,你会感到宁静安和、备受启迪且充满创造力。如此这般,你就会建立起深度的连结。不见得与某个特殊的人,而是与生命,与你的源头建立起深度的连结。而这,会为你带来最深层的充实感。

  谢谢你们。

© Pamela Kribbe

译者:艾琦


[smartslider3 slider=”2″]

思乡

Post navigation

PREVIOUS
如何认出你灵魂的计划?
NEXT
爱,并不复杂

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丰盛之流

Lightworkers and Flow of Abandance

在这期直播课中,约书亚会跟我们聊一聊丰盛,金钱,与接收的流动。很多朋友困惑于如何在吸引物质丰盛的同时,对灵魂保持真实。他们害怕敞开接收,因为恐惧自身的光,而切断了潜在的丰盛之流。在这个传导中,约书亚会鼓励你感受大地对你的欢迎,并对丰盛敞开。

帕梅拉老师作为传导者,同时也是一个能量的传输的管道,将来自神圣源头的疗愈场直接传递给每一位参与者。课程中会有高强度的能量传递,我们建议参与者在课后尽量安排时间静心休息,来消化这些高频能量,并支持自身的疗愈与转化。

课程时间:2024年11月3日(日) 16:00-17:15

课程带领:帕梅拉Pamela(英文授课,中文翻译)

.

Recent Posts

  • 值得欢庆的时刻
  • 一生中伴你左右的三个孩童
  • 你在这个世界的主要工作是内在工作
  • 属于你的独特之路
  • 【盖娅】如何看待与面对疫情 (二)

Recent Comments

  • julian on 转化你最深的伤痛与黑暗
  • Google on 与灵魂连接的层次
  • 王春华 on 新地球II
  • 白驹过隙 on 与内在智慧建立连结的两个障碍
  • 白骑士 on 看看你自己
© 2025   Copyright Pamela Kribbe & Gerrit Gielen